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与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从史料上看,关羽的确是中过毒箭,“刮骨疗毒”也真有其事,但到底是谁给关羽治的病呢?尽管演义中所写与陈寿记载的非常相似,情节也基本吻合,但通过对照《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可疑之处。因此,我认为,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大夫并非华佗,而是另有其人, 疑点一:《三国志》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为关羽治伤的医生姓字名谁。以华佗名满天下的神医声誉,陈寿是不应该忘记写其姓名的,何况“刮骨疗毒”又是世所罕见的手术,仅仅用一个“医”字来概括,有些不符合常理。再者,《三国志·华佗传》和范晔的《后汉书》里都收录了许多华佗治病救人的故事,却唯独没有他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记载,这就更令人质疑了。 疑点二:从地理上分析,也很迷惑。关羽受伤的地点是在樊城(今湖北襄樊),而华佗自称是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两地相距千里之遥,古时交通和通讯都很不便利,华佗怎么可能会有如此灵通的消息并及时赶来医治呢?也许有人说,会不会是华佗碰巧赶到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曹操因患有头风病,每次发作时,心乱目眩,很多名医都无能为力。闻得华佗医术超群,派人请来诊治,经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未能根除,于是曹操便将华佗留在身边了。“常在左右,随手而差。”况且,依照曹操的性格和病情,怎么会让华佗去四处行医呢?而华佗之死,也是因为不愿意留在曹操身边,最终触怒了曹操而惨遭杀害的。因此,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华佗根本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去为关羽治病。 疑点三:受伤部位也不同,《三国志》说,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说明关羽应当是左臂受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则变成了右臂青肿。 疑点四:“麻沸散”当时已为华佗所发明,《后汉书》曾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华佗因此也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所以说,华佗完全没有必要让病人经受刮骨的巨大痛苦。而从《三国志》中并未言及手术前采用麻醉措施的情况看,那位无名医生显然没有掌握此项技术。 疑点五:最为关键的是时间上存在明显错误。樊城之战大约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早在11年前,华佗已被曹操杀害。《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及后爱子仓舒(即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因此,死在曹冲之前的华佗,去世时间最迟也应在建安十三年。死了的神医怎么可能去治病救人呢? 由此断定,为关羽“刮骨疗毒”的绝非华佗。罗贯中之所以移花接木,特意安排华佗去救治关羽,我认为,完全是小说的需要,华是神医,关是大英雄,神医PK英雄,故事才会精彩,才会更加吸引人。至于那位无名医师究竟是何许人?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查实。有学者认为,此人乃华佗的弟子——樊阿,但亦属猜测之言,未有真凭实据。关羽的毒伤“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因而在时间上容不得半点耽搁,据此,笔者推断,此人应该是关羽部队的一名随行军医。此说虽然不够精彩,但可信度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