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
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又因为江水的东流,寄寓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如,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不复回。
15、猿啼:常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
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芦管的作用与此相同,不再列举。
17、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只翔锦推荐
评论
11 5
地煞99 | 毕业生
擅长: 历史
其他回答
关于意象的理解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两 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即“意”与“象”。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