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谁说的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谁说的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是晚清学者汤霖说的。

扩展资料:

本句的出处:

事不避难,语出《国语·鲁语》:“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即春秋时的鲁国大夫臧文仲,贤明正直,忠君爱国。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位国君。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主动请缨,说:“居官者当事不避难。”他用鬯圭和玉磬等宝玉向齐国求购粮食,言辞诚恳,最终感动了齐人。齐人同意把粮食卖给鲁国,并退还了玉器。

体现的精神:

义不逃责,类似的表述可见于《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所谓“义”,《中庸》解释为:义者,宜也。符合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义,既是正义、道义,也是义务、责任。“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连用,意即面对艰险困难,只要合乎道义、职责所在,就不能畏惧逃避,而应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一种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圣贤的担当精神。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圣王要自觉地担负起天下百姓的重任。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一定的准则,一切都按照义的规定作为行为依据。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看见危难要敢于承担责任,看见所得要想到是否合乎道义。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圣先贤展现出来的是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