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
从公交车上下来,步行不远,就到了林裕堂。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装修一新的大楼,面貌已完全不同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来过了。不久前,郑工打电话来,说林裕堂重装开业,张志英画展揭幕,邀我参加仪式,我正好有事,不能前往祝贺。郑工说,有空来坐坐,喝喝茶。
走上三楼,青浦和分湖的师友差不多都到了,和张林根主席、沈大钧秘书长打招呼、握手,就坐了下来。青浦来的几位,大多熟悉或认识,初以上两位外,还有蔡静盈、陆明光、沈林荣、张建明,李老师和董芳是初次见面。这几年,两地交流比较频繁,雅集已搞过好几次了。有时候,是我们去,也有时候,是他们来,来来去去,或喝喝茶,或喝喝酒,谈文学,谈生活,谈政治,谈社会,什么都谈。相互之间交流多了,就成了好朋友。我有幸参与了多次活动,每一次都是很愉快的,并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青浦和分湖两地文友的结缘,大约始于2010年春。是青浦的文友先过来,活动就叫分湖雅集。雅集之前有交流的,是如枫落,网名肥肥。是在新浪博客中遇到的。后来,她说,是从一个分湖文友的博客中再转到我的博客来的。记得她写了一首诗《我们将要去分湖》(大意如此),我留了言。
第一活动,是一起游览分湖的一些名胜古迹,去北厍的疏香阁遗址,看叶小鸾手植的腊梅;去午梦堂陈列室;又去张应春烈士纪念馆……后来在徐瑾新开的小小茶楼里座谈。就是这一次雅集中,第一次见到了如枫落。座谈时,她朗诵了自己的新作。张烨文先生准备了稿子,谈我的文字,对我的文字做了点评,使我非常感动。因为,在此之前,我们素不相识。我只不止一次听张舫澜老师提到他,他们是同学,一起在分湖中学读过书。这几年,他经常来分湖,转几次公交,把青浦的《湖畔》杂志带来,又把《分湖》杂志带回青浦去。可以说,促成分湖、青浦之间的交流活动,张烨文先生有重要的作用。听说,张烨文老师身体欠佳,行动不便,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我这个人,不善言辞,所以不管是活动,还是QQ、微信,都是看得多,说得少,一直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自己喜欢书,以下,就从书的角度,来谈谈我和青浦师友之间的交往的一些往事吧。
每次雅集,或者其他活动,文友相聚,可以说,每一次,都有书,赠书、赠刊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几年,我受赠过青浦师友的多少书,已记不清了,除《湖畔》杂志以及各种活动中收到的书外,张林根(即凌耕)、钟惠娟(即如枫落)、蔡静盈、陆明光等都送过书给我,其中,送得最多的是张林根老师。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张老师几个来芦墟,在杨英开的饭店里吃晚饭,大约十来人,我坐在张老师旁边,和他聊天,什么内容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一边吃元荡蟹,一边喝黄酒,并听他说王昶,也听他说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他当过工厂技术员,说他在徐泾插队,说他考上大学,以及在青浦文化局、县委宣传部、县政协等工作的经历。所谈的内容,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后来,他把《王昶传》送给张舫澜先生,张舫澜先生又转赠我一本。印象中,这是最早得到的张林根老师的一本书。他写的王昶,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从江南古镇珠街阁走出来,走向了乾隆年间璀璨一时的风云人物之间。”
这几年,张老师写过、编过很多书,他送我的就有好几部。我没有书房,至今,连像样的书架也没有几个,因此,很多书存放比较乱,在书架上找到的,有《崧泽村志》、《青浦掌故新编》、《清溪拾珍》和《余馨集》。可能还有,不知放在什么地方了。《余馨集》是张老师多年来散文创作的结集。扉页上有他的题签:“张建林先生雅正”。时间是2016年1月12日。书中都是游记。《庞山湖边赞神歌》一文,与吴江有关,是2011年中秋节的一次活动。文中说:“中秋节这天,八点到芦墟与汾湖诗社朋友会合后,一路向西赶至庞山湖。一个穿黄缎中式长衫的中年男子已候在路边,他就是沈全弟。他引领我们走进了沈氏堂门祠。祠不大,祠前一块场地,也不太宽畅。祠左一高台,表演宣卷和演大戏。场之前有一片湖面,就是庞山湖了。岸边泊着几艘网船,网船一侧用渔网围养着一群鸡鸭。场地上,一杆杆三角彩旗在空中飘扬,旗上写着“太湖老兴隆社”、“上北府城隍”等字样,这些旗帜为中秋庙会营造出浓浓的宗教气氛。”这个活动,我是否有参加过,记不清了。
去年11月25日,在青浦群里看到张林根先生的日记,日记中说:“下午参加博物馆举办的的青浦区博物馆藏书画展暨《青浦望族》首发式,历代名人的书画让人赞叹不已。”微信联系张老师,让他想办法弄一本。张老师答应了,说先弄三本,张舫澜先生和费秀华各一本。
今天,张老师把《青浦望族》带来了。厚厚的一大册。青浦与吴江,历来关系密切,许多人和事都与吴江有关。所以,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不久前,查阅谢家福资料,得知青浦熊其英与吴江凌淦一起去河南救灾。熊其英在救荒中劳累过度,在河南灾区病逝。现在,翻阅《青浦望族》,书中提到了熊其英救荒一事。他还和吴江陈麟一同浚河筑堤,使吴江和青浦两地老百姓得益。陈麟也是莘塔人,新编《莘塔镇志》中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举人。《分湖诗钞》选摘其诗22首。精于农田水利,龙泾村'在字圩中洼若仰釜,旱涝皆患,他创议开溇,以开出之泥筑堤岸,使成膏腴,岁增收数百石。士人名其溇曰陈溇。'熊其英和陈麟一起修筑的堤岸,是否便是陈溇,尚待查考。如果按照这一线索,说不定能在青浦图书馆、博物馆里查到熊其英与吴江、特别是莘塔有关的资料。以后,可能会请张老师和其他青浦文友帮忙。
下午我离开时,张老师因事出去,还未回来。现在,利用这篇文字,表达我对张老师的敬意,并向他多次的热情接待以及赠书表示感谢。期待张老师和青浦师友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期待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