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青.散文C】不老的《读者》

【青.散文C】不老的《读者》

现在,终于有时间好好整理一下我订阅了几十年的杂志《读者》了。它是我钟爱一生的宝贝。从当年的《读者文摘》开始,我读着它,走过青春,走进中年,走到如今的退休之年。一直喜欢读书写作,也是缘于它的影响与引领吧。

1

那时乡村中学,只有一份《读者》(当时的《读者文摘》),能借阅到,得碰运气。大学期间,在阅览室读到它容易了些,但往往已被揉捻成旧巴巴的样子。

刚工作的那几年,没条件连续读到。每次去县城,都会进新华书店,假装要买而翻翻,几十块钱的月工资,从不敢动买它的念头。

调到县城工作后,单位邻近的邮电局门口有家报刊亭,《读者》总是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偶尔也会忍不住买上一本。

刚来大学工作,就发现西苑菜市场有个小小的报刊亭。当时生活仍然很拮据,但已有了买本杂志的勇气。从此,《读者》一期不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08年搬家时也没舍得丢弃一本,都带进新家,珍藏着。

现在家里,可以说到处是《读者》。搬过来的往期,撂在书房柜顶;前几年的,收在客房的整理箱里;近年的,在客厅沙发旁、卧室床头上,随手可及。

期间,还买过一套合订本——1000个故事,《读者》30年最美的风景。这是我的至爱,收藏在小孩的书柜里,视为传世家宝。

2

自当年为写好作文开始接触《读者》,读它的感受随着岁月渐进渐浓。从欣赏佳作,到启迪人生,至抚慰情绪,净化心灵,《读者》成为我一生的精神伴侣。

后来条件允许,连续多年同时订了好几本杂志,但在我心中,《读者》最美。每收到新的一期,只看封面,就会有一种别样的喜悦与满足充盈内心。

打开它,卷首语如家门迎送的母亲,短短几句,或谆谆教诲,或耳提面命。往往我会在此先停息一会儿,仔细聆听,静心沉思,而后轻松前行。

也不知多少回,我被开篇故事感动落泪。有一段时间,不忍先读开篇,而从最后一页开始。这种不忍,是不舍,不舍得先读完开篇那个最最动人的故事。就像小时候吃饭,碗里最好吃的菜总是舍不得先吃掉,而要藏入碗底,留到最后。

有时候,我会坐在那儿,半天不动,一口气读完一本。就像跟最知心的朋友卧谈,一起时哭时笑,时静时闹。说来,《读者》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可靠最长久的闺蜜了。

至今,我的床头都放着《读者》。很长时间了,它是睡前饮食,睡前捧着它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下意识。

对《读者》,说起来还有几分内疚,因为我认为的“彩印事件”,曾对它闹过一段别扭。

有一年,《读者》突然改印彩页。彩色插图尚可接受,文章标题也用了红红绿绿的字体。那时工作忙,心情也浮躁,真的一时难以接受它的改变,内心生出些许抱怨。很长一段时间,只欣赏一下封面,不想将它打开来。

因为在我心中,《读者》是位智者,是心灵导师,是知心朋友。它一直简衣素妆,突然鲜衣浓颜,在自己当时的心境之下,很不情愿接受它。

现在想来,也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不想改变白纸黑字的阅读习惯,不愿接受新事物。

后来也慢慢适应并接受了,并对自己说:彩印其实也不错哦。不知何时,《读者》也重新改动,彩色标题少了。也甚好。

其实,心里闹过的这次别扭,也是爱之太深的缘故吧。

对它的爱,真是爱到骨子里了。无论注册什么号,遇密码设置环节时,选的问题都是“你最喜爱的书是什么”,答案必然是“《读者》”。

3

每读一期《读者》,感觉就像做了一次心理SPA。

如今,人们的生活状态高度信息化。随时随地都在玩手机,有用无用、有趣无趣,甚至扭曲有害的信息充斥屏幕,而人们时常会乐在其中,欲罢不能。我,当然也未能幸免。

昨天读到近期《读者》中的一篇文章一一《不做“空心人”》,心为之一震。

而对于我,一份《读者》,足以让我的心,在喧哗中静下来,在快速时慢下来。

《读者》,正是一个真正能穿透时代流传下去的、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了。

所以《读者》,经年累月,深入人心。

4

身处这信息膨胀的时代,如何让心静一点,慢下来呢?

我总觉得,屏幕上转瞬即逝的文字,还是不及印刷书本上的文字,传递的信息隽永绵长。

放下手机,捧起一本精美的书,靠窗而读。遇到喜欢的地方,随手轻笔作记;看到优美的语句,忍不住抄录下来。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心自然会静下来了,时光也会慢了下来。

曾经暗暗告诉自己:每一本《读者》,都要好好收藏起来。等退休了,有时间了,再来读它。

现在,重读计划终于可以实施了。

收藏了二十多年的《读者》,应该有几百本吧。待我一一清理好,一本一本慢慢地读。时间变了,心境变了,重读其中同样的文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收获吧。

作为读者的我,已开始变老。而我喜爱的《读者》,必将常在常新。余生,愿在它的陪伴下,静静地,慢慢地老去。

想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