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曾在这里农牧渔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并派大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并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抗蜀,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境内。市府所在地故称"陆城"。宜都自古为楚蜀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姐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陆城效区。
话说姐小时候,过了八月十五就开始盼着过年了。为啥捏?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还有新衣衣穿。为了过个好年,很多事情在年前几个月就要开始酝酿了。比如说学习一定要好好的,放寒假的时候成绩单一定要都是红色成绩,因为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来家了是要拿出来传阅滴。还有,要买什么样的衣服,早早是要想好的,为了多买一条纱巾,是要跟妈磨N多嘴皮子滴。唉,一条红纱巾啊,那可是姐小时候最大的奢侈品哦。
冬月初一刚过,年味儿也就开始有了。彼此起伏的猪叫声不绝于耳。杀年猪,算是每家每户最大的年事了。年猪杀得大不大,血旺不旺可意义非凡啊。记得有一次俺们家,杀猪佬一不小心把血盆搞翻了,这可是大忌啊,当时老爸脸都黑了,杀猪佬也一时不知所措,最后钱也没要,饭也没吃就走了。而老爸为此耿耿于怀一整年,直到第二年杀年猪的时候平安无事老爸才释怀。话说杀年猪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邻里间谈论的话题都是“谁谁家的年猪有三百多近呢,一巴掌多的膘”。而姐一点也不关心介个。姐最盼望的是晚上熬猪油的时刻。一大锅香香的猪油熬好了,老妈总会把脆脆的猪油渣拌上白糖,犒劳在灶后灼火的我们。呵呵,那滋味,怎一个“美”字了得?
很多家里在这个时候是要扩汤圆面滴。“兑”-------扩汤圆面的那个东西是不是这样写滴捏?一个石头窝窝,一个木头锤子,人呢站在一头的木板上,一上一下的踏,糯米泡上一天沥干,放在石头窝窝里,木头锤子一下两下。。。。。。然后米就成了面面。记得我们那一方就只有高家有那样一个家伙什,每每到了这个时候,高家屋里一天到晚门庭若市,排着队呢。兑好了的汤圆面拿回家要用大簸箕晒好几天,直到晒干,然后用一个坛子装好,可以吃一年呢。记忆中,放寒假了,有一项任务就是晒汤圆面,要赶雀嘎子,还要拿个筷子隔会儿在簸箕里哈一下。
转眼间就是腊月了。家家户户真的忙年了。有合伙承包了堰塘的,就张罗着打鱼了。这也是一件大事。早早的,就开始在一起商量。到了那一天,各家劳动力都来拉网,一网下去,大大小小的鱼就在堰里扑腾开了。女人和孩子们都站在堰堤上期待着,老人们则在一起讨论,今年得勒多少斤。姐早早从家里拿了篮子来,准备装分得的鱼。一般勒个两网就差不多了,接下来,男人们把鱼都按大小分好,每家一份,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分回家的鱼,大的就收拾干净了和猪肉一起熏起,小的就辣椒葱花蒜苖加芫系菜一锅老死一煮,冻一大盆。
话说有的家里有老人的,规矩大的,还会自己打豆腐。介个,姐家没有。姐的老爸最拿手的是做酒。做酒也有很大的规矩。貌似也有点看手气运程的样子。如果手气好,做的酒会很甜,手气不好,就会做砸罗。记忆中,老爸做的酒几乎每次都很甜。年三十团年的时候,姐会把钵子里的酒水逼出来,当作饮料喝。做酒最关键的是酒曲子要好。青石板路的老南门口有一个老儿买的酒曲子就最好,老爸都是在那儿买滴。要说现在的儿们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吧。
过了腊月二十,家把儿户就开始打扬尘了。全家齐动手,把屋里旮头旮脑都打扫一遍。那些在屋梁上、门旮旯、柜门后沉寂了一年的蜘蛛网统统被清绞了出来。偶尔还会发现丢了N久的一只袜子,一个发夹什么的。据说这打扬尘可以把一年的龌龊和霉运都扫走。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了。老人都说这天是老鼠子嫁姑娘。典故从何而来,姐至今没弄清楚。
一般在腊月二十几前老爸都会叮嘱儿们,“听话些哦,小心打一餐了好过年。”呵呵,这句话,姐现在已经运用到我儿子身上了。
腊月二十七以前,该炒瓜子、花生、苕精果的就要炒了。有说道是“七不炒,八不闹,九里炒哒逗强盗”。意思是说,腊月二十七八九都不能炒干货。介个,姐当时真是深信不疑。周围邻里几乎都会选在一天炒干货。炒干货用的沙是轮着借用,你家炒完了,沙还是热的就又端到我家来炒,这样一家家的轮。要说那景象姐至今记忆犹新呢。几家的女人你帮我灼火,我帮你筛瓜子儿,再来个帮炒的,三下两下十来斤干货就炒完了。这时最欢起的就数各家的儿们了,从第一锅炒起来就不住嘴了。挨着家的吃。呵呵,那年月,要不怎么说“儿们盼过年”呢?还有过细的人家还会炸“番参子”。那个特别繁琐,工序多,一般没老人的家里都不做。但是自己家做都会加多些鸡蛋,炸出来味道比买的好吃多了。姐记忆中,老妈只做过一次。这玩意儿现超市里有卖,学名儿叫啥姐还真不知道。去年回家过年在东方超市买了几斤解馋,味道远不如那次老妈做的。
到了腊月二十九晚上,那就是重头戏了-------烘猪脑壳。各家的女人在白天就把猪脑壳、坐墩子、香肠、猪蹄等等从挑上取下来洗净,大锅刷干净坐满水,灶里劈柴烧旺,依次把猪脑壳坐墩子等放锅里烘起。这劈柴要烧几领,直至猪脑壳完全烘烂,骨头用手一拉就掉。姐一般都会守到半夜,等着老妈折骨的时候,啃骨头。呵呵,那滋味儿,美啊!
年三十儿就这样在姐的期盼中来了。很早就起了,帮着老爸发炭火,打糨糊,帮着搬凳子,帮着拿对联儿,帮着看横批的高低。。。。。。话说那炭火一定要发的旺旺的,有道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姐那时候的心情是愉悦又激动的。忙完了这些又去帮着洗杯子,擦桌子,摆碗筷。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姐就忙着去洗澡换衣服了。据说这叫“赶嘴”,洗了澡再团年,一年不管去哪儿都会赶到饭点儿。中午十二点不到,老妈一桌子丰盛的团年饭就整好了。这时候老爸就把早已准备好了的草纸拿出来了,嘴里念叨着“哦,先人都回来团年啦,保佑后人来年平安无事啊。。。。。。”,然后在桌子脚边点燃,再斟酒斟茶。在这个过程中,儿们是不能碰桌椅的。所以,姐那时都是远远地看着,声怕惊了先人们。等先人们都吃过了,老爸才会吆喝着大家都坐下,然后在门口点燃一大挂鞭炮,团年饭正式开始了!
这团年饭在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气氛中吃完已是下午了。收拾完后,长辈们领着晚辈,提着香烛纸钱鞭炮三三两两的开始去上坟了。姐那时也是跟在老爸屁股后面,嗑着瓜子儿,一路小跑地往爷爷婆婆的坟头上赶。路上,会碰到很多乡里乡邻,老爸都会客气地说一句“过细克朝祖哦”。在坟头上点灯、磕头、烧纸、放鞭一阵仪式搞完天就快黑了,回家的路上,慌郊里,田间地头远远近近的都会看见点点的亮光,那是各家祖先们坟头上的“亮”,据说亡人们有了这亮光才能看得见回家的路。
三十的晚上守年是必须滴。一家人围着一盆旺旺的碳火,嗑瓜子儿看春晚。顺便说一下姐小时候看滴是凯歌牌黑白14英寸的电视。说实话,那时真不觉得春晚有什么好看,但是就是喜欢那个气氛,就是开心。眼睛皮子都抬不起来了,还是舍不得上床去睡觉。呵呵,多么温馨的回忆啊。
从正月初一开始,就是儿们的好日子了。初一拜叔伯,初二拜嘎嘎。去哪儿都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姐那时候,收到五块钱的压岁钱就算是大数了。一般都是一块两块的。还记得那个一块的上面印的是个钢铁工人。唉,悲催的姐小时候肠胃不好,正月的头几天都会“压食”,常常是看着好吃的不敢吃,那个郁闷啊。
“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二无茶”。这意味着到了初七八,年就快过完了。但是,在儿们心里,这年要到了十五吃了粑粑那才算完呢。女人们老早就把粘米和糯米按比例兑好了泡起,到了十三左右就克磨了。老门老户都会有一个石磨,男人推磨,女人喂米,一个夜工,做粑粑的面就推好了,再用灶灰隔着帐子布压个天把两天,把多余的水吸干,就齐活了。到了十五那天,早早滴,女人就起来把过年没有吃完的猪脑壳肉细细滴一切,再把红白萝卜细细滴切丁焯水,加上葱花蒜苗和肉一炒,芯子就搞好了。姐那时候也是帮着老妈忙前忙后,学着团面做粑粑。呵呵,也许是先前的底子打的好,现在姐也做妈了,包子饺子粑粑都很在行。
现如今,年关又近了,但是姐却怎么也没有闻到那浓浓的年味。姐怕老爸老妈累着,早就没有要他们再喂猪了。汤圆面超市里现成的,或是更简单一点,汤圆也是现成的。瓜子儿花生超市里有卖,苕精果N年没有吃过了。话说有了超市真是好啊,要啥有啥。现如今你不用在家开火,这年三十儿的团年饭都能办得妥妥贴贴。可姐要说滴是,他咋就没有那个味儿了呢?
姐太珍惜这些个暖暖的记忆了。时不时都会翻出来品一品。姐真的很庆幸,当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没有了,姐却还有这些个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