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雷:天柱衡云
在谪居盛京的流宦中还有一位对发展辽沈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他也是戴梓的好友,即被称为“松鹤老人”的陈梦雷。
陈梦雷是福建侯官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的陈梦雷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九岁乡试中举,第二年进京会试得中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读书中秘。由于他还能通晓“国语”,即当时的满文,这在汉官中颇为少见,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被授翰林院编修职,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发动叛乱,反对朝廷撤藩决定时,陈梦雷恰因伴母返乡,被滞留在侯官。据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呼应吴三桂树旗反叛,俘获了陈梦雷和他的父亲,胁迫陈梦雷接受户部员外郎的伪职。陈梦雷称病不出,后又剃发遁入空门。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军收复福建,耿精忠投降,陈梦雷受诬授伪职险遭不幸,是同乡、大学士徐乾学鼎力救援,才使他由死刑改判流刑,发配盛京,赴尚阳堡为奴。从此,陈梦雷走入人生的低谷。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正月,陈梦雷被流放抵盛京。事有偶然,当时奉天府府尹高尔位,及继任者董束忠正在编修《盛京通志》,听说陈梦雷是翰林院编修,便留住了陈梦雷,待之礼遇,邀他主持修纂其书。这样,陈梦雷不仅免去了到戍所为奴受辱之苦,生活也得以安定下来,全心投入《盛京通志》的编辑工作。这是清朝第一部有关盛京的大型地方志,由于陈梦雷的加入,得以圆满完成。与此同时,他还受命指导和审定《海城县志》《承德县志》《盖平县志》等,为清代初期盛京地区地方志的编纂作出很大贡献。
陈梦雷留居盛京后,还“构‘云思草堂’,花石绢秀,日以著述为乐,从游者甚众”。为了传播传统文化,他开门授徒,解经讲史,一时盛京“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学者踵接”,陈家门庭若市,这位被流放来的文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有了这样一个新环境,陈梦雷与盛京文人、流宦交往也多了起来,互相唱和,写下了许多吟咏辽沈的诗作。《癸亥春日即事》,记述他在盛京设馆授徒的情况。《取道双峰回沈》,记述他到千山双峰寺拜谒剩人和尚(函可) 灵塔后返回盛京的情景与感怀。《丁卯孟夏云思草堂落成步黄叔威原韵》(四首) 描述他在盛京构思云草堂的情景,《辽河即事限韵》,描绘了秋末辽河的晚景,都打上了清晰的盛京烙印。
虽然是被流放,虽然是在远离北京皇宫的塞外,有了府尹的关照,有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和著书吟诗的环境,陈梦雷的写作兴趣一直很旺,出于对盛京人物风情,山川美景的喜爱,一段时间他曾遍游沈阳内外,以极其细腻的观察,为盛京风光拟出十六景观,每景均作诗一首。其所拟十六景依次为——
十六景之一:天柱衡云;
十六景之二:开城霁雪;
十六景之三:东园泛菊;
十六景之四:龙石观莲;
十六景之五:实胜斜晖;
十六景之六:浑河晚渡;
十六景之七:御园春望;
十六景之八:黄山秋猎;
十六景之九:沈水春游;
十六景之十:永安秋水;
十六景之十一:大堤踏月;
十六景之十二:塔湾落雁;
十六景之十三:景祐晓钟;
十六景之十四:天坛松月;
十六景之十五:南塔柳荫;
十六景之十六:望云列障。
其《留都十六景》之一《天柱衡云》诗云——
一柱开天秀,居然岳镇宗。
如何有佳气,五色尽从龙。
功德千秋盛,蒸尝万国恭。
岐丰荒作后,葱郁至今浓。
天柱山,原名东牟山,在盛京城东四十里浑河北岸,由于山势耸峻,苍松如海,白云缭绕,别具一番景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病死,清太宗皇太极继汗位后于十一月选此山建山陵葬努尔哈赤,定为福陵,俗称东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东牟山从此称为天柱山。其后,自康熙帝将东巡福陵祭祖规定为例行祭祀盛典,福陵更因葬有清太祖而备受尊崇,所以陈梦雷选“天柱衡云”为留都十六景之一。“衡云”,白云缭绕之状也。“天柱衡云”,是一幅天柱山被白云缭绕的壮丽图卷。
天柱山福陵神道
诗的前四句写天柱山山势秀美,清先帝创业非凡。“一柱开天”,起势雄浑,“开天”喻埋葬在天柱山的努尔哈赤开天辟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埋下了先帝,天柱山当可谓辽东一方的岳镇之山了。这里又氤氲着吉祥之气,聚笼着各方英豪跟随帝王***同创业。诗中“五色”,据《礼记·礼运篇》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这里以五色指各方各处。“从龙”,指随帝王创业。诗的后四句是诗人对清先帝功德和埋葬先帝的天柱山的赞誉。“蒸尝”,本指秋冬二祭,此处泛指对先人的祭祀。颈联两句说,清代先帝的功德千秋传颂,对先帝的祭奠得到四面八方的崇敬。尾联写正因为此,盛京成为帝京或陪都后,这里苍松如海四季常青。“岐丰”,古地名。
“岐”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为周族先人古公亶父所居之地。
“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为周朝国都。“岐丰”,即指周朝发祥地,诗中代指强盛王朝的发祥地。
陈梦雷:实胜斜晖
陈梦雷吟咏之《留都十六景》之五,为《实胜斜晖》,其诗云——
金碧庄严地,清阴映夕阳。世皆传大乘,曾说是四方。
归鸟投林乐,羁人望远伤。那堪骊唱后,风送梵音长。
崇德三年(1638年),在皇太极敕命下达后三年,实胜寺在沈阳外攘门(小西门) 外西北五里处建成,由于是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信奉的密宗喇嘛教寺院,皇太极曾在这里多次接蒙古王公。
寺庙的主要建筑有大殿(供迈达里佛)、玛哈噶拉楼(供金质玛哈噶拉佛像,是蒙古墨尔根喇嘛于天聪八年即1634年送至盛京) 和四体文碑(满、汉、蒙、藏即图白忒文)。殿楼均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寺院内又遍植苍松翠柳,景物宜人。人们又把它称为皇寺或黄寺,除进行宗教瞻礼外又常做人们送别之地,所以,也被陈梦雷选为留都十六景之一。
实胜寺
诗的前四句也是写景诵胜。首联勾描寺院环境之美,殿楼金碧辉煌,院内的青松翠柳辉映夕阳,很是壮观。颔联赞皇寺是四方顶礼膜拜的佛教圣地。“大乘”,是佛教的派别名,这里指北传佛教,即藏传佛教,亦称喇嘛教。诗的后四句,写在皇寺的活动与感受。由于这里已兼有宗教与送别的两重功能,所以诗人写这里既有“归鸟投林乐”,也有“羁人望远伤”。“羁人”,即羁留他乡的人,自然包括陈梦雷这些流宦。尾联中“骊唱”,指告别之歌,典出《汉书·王式传》:“谓歌吹诸王曰:‘歌《骊驹》’。”此《骊驹》逸《诗经》篇名,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骊驹》又作骊唱、骊歌。“梵音”,泛指寺庙中的音响,包括诵经、念咒、击钟磬等。两句写皇寺中的骊唱、梵音在人们送别后远离皇寺时,犹在耳边回响,不绝如缕,把在皇寺的送别写得情意绵长。
陈梦雷:黄山秋猎
陈梦雷《留都十六景》之八《黄山秋猎》诗云——
黄山秋气好,较猎喜新晴。
铁骑追星疾,苍鹰逐电轻。
千骑朝列队,万火夜连营。
自是英雄事,应惭白面生。
黄山,在盛京城南三十里,俗称“荒山子”,当年有皇家狩猎场,清代皇家宗室、八旗官兵在此狩猎、较猎。“较猎”,指较量射猎,比赛射猎。
这首《黄山秋猎》所描绘的是当年盛京的一处人文景观,展现了皇家猎场上秋猎的壮阔图景及八旗官兵的尚武精神。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的划分,有自然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秋猎”属非自然遗产,也非依托建筑的物质遗产,而是以展示人类活动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中的非物质景观。诗人抓住了黄山景观的这一特点,着力描写了秋猎的精彩与壮观、激动人心。在首联交代了“较猎”时遇到了一个晴好天气后,“颔”“颈”两联集中了猎场上“较猎”时扣人心弦的镜头和场面:“铁骑追星疾,苍鹰逐电轻”,对仗工稳的地上与天上的一组镜头,把“较猎”的紧张气氛与精彩壮观凸显出来,将士的坐骑较猎时“疾”(快) 似追星,猎鹰在天下捕捉猎物,“轻”若电闪,画面的动感逗引读者如临秋猎现场一样。
“千旗朝列队,万火夜连营”两句,更把八旗官兵秋猎期间的浩大的气势与场面的壮阔作了更上层次的呈现。“千旗”“万火”,不仅有数量,更有诱人的动势,千旗在朝晖中招展,万火在夜空中闪耀,何等瑰美!何等富于魅力!正是这壮景的感染与震撼,作为学者的陈梦雷感慨万千地说:这真是英雄的壮举,我这白面书生自惭莫及啊!
黄山狩猎场早已不复存在,但透过陈梦雷这首五律,我们耳际犹能响起当年那令人心动的歌吟。
陈梦雷:大堤踏月
陈梦雷《留都十六景》之十一《大堤踏月》诗云——
周道通京国,偏宜踏月行。
更阑万户静,星晓一天清。
栖鹊惊归思,啼鸟怆旅情。
啸歌不觉曙,茅店已鸡声。
大堤,此处非指河堤,而是指当时盛京通往广宁(今辽宁北镇)的大路,是连接关内外交通的重要路段。陈梦雷参修的《盛京通志》卷十五,乾隆帝诗《题永安桥》注云:“盛京西至广宁多沮洳,行旅多艰。太祖初定沈阳,命修筑,叠道百二十里。”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 五月,再次“修治盛京至辽河大路,两旁浚壕,中间增土高三尺,广十丈”(《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一)。这条“广十丈”的大路,两边挖出壕沟,中间又增高了三尺,不是有大堤的形状了吗?故此路又被称为“大堤”。在三百年前的沈阳与北镇间有这样一条大路,恰似今天在沈阳北京间有了一条沈京高速公路一样,既壮阔又实实在在的方便交通,漫步在上面怎能不平添几分自豪!所以陈梦雷把“大堤踏月”也选为“留都十六景”之一。
这首诗写得朴实自然。首联写“周道”(大路) 通向大清首都,踏月在上面漫步会有种特别的感受,颔颈两联则展开地写了这种感受。
颔联写“更阑”“星晓”时,万户之“静”与长天之“清”,把“大堤”上月夜的幽美清静尽呈于水墨画面之上。颈联写内心的感受,“栖鹊”惊了诗人的“归思”,“啼鸟”让旅途立增怆然之感。尾句写在这样如诗如画的“大堤”上放天长啸着前行,不知不觉竟已天之将曙,茅店鸡鸣。我猜想,或许三百多年前陈梦雷真有在这“大堤”上赶夜路的体验吧?不然,他这首《大堤踏月》,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真切动人,这么幽美如歌!陈梦雷:南塔柳荫
《留都十六景》之十五是《南塔柳荫》,其诗云——
何处轻荫好,城南十里青。迎春枝袅袅,入夏影冥冥。
雅爱微风舞,偏宜细雨零。不堪频折取,离恨满长亭。
南塔,在盛京城南五里之广慈寺内,是当时盛京京郊四塔之一,崇德八年(1643年) 一月起始建,顺治元年(1644年) 六月建成。盛京城南至五里河(又称沈水、沈河、浑河) 一带,当时河流水泊交错,遍植柳树,春夏柳荫连片,如盖如云,景色宜人,是清初盛京的游览胜地,每年春夏迄初秋都吸引着大量游人,所以陈梦雷也把目光投向这里。
这首诗写于乾隆乙亥(1695年) 孟秋。诗中的开头诗人自己设问,自己作答,托出城南南塔下的“轻荫好”,延绵十里一片柳色。颔联写春夏时节柳荫美貌。迎春时纤长柔美的柳枝在轻风吹拂下飘飘荡荡,入夏后,柳叶茂盛织成幽暗的荫凉。好一幅水墨丹青。颈联中诗人抒发说,“雅爱微风舞,偏宜细雨零”,一副巧对,把对柳荫的喜爱充分表达出来。在尾联中,诗人出人意料地用诗句表示,在南塔柳荫下,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一是不忍心看那漂亮的柳枝被频频折取,二是在长亭内与友人话别,离恨揣胸怅然难受。
这首诗情随境出,结尾吟出新意,值得细品。
这十六首诗,是清代初期盛京风物名胜的首次概括。此前虽有沈仕临、潘扶云等吟哦“万泉八景”,但那是对城市局部景点的概括。
此次陈梦雷把视野放宽,细致考察过盛京众多景观后才选出他最为钟情的十六处景观以诗咏之。这十六首诗,使当时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有了更好的认识,也使今天的读者能从中领略清初盛京的不凡风貌,具有较好的史料价值。尤其是陈梦雷的这一创举加深了几百年来人们对沈阳景观的印象,焕发出对城市的热爱之情,产生了颇好的影响。
自然,由于这“留都十六景”是陈梦雷个人的选择,难免有所偏爱,而对当时即已被人们所公认的游览胜地也有所疏失,如已被缪公恩、沈仕临等反复吟咏的万泉诸景、万柳塘以及昭陵等处,都是值得作为留都胜景吟咏的。就是陈梦雷在完成《留都十六景》之后,也在诗集中增添着对“留都十六景”之外的名胜的吟唱,丰富了他对盛京胜景的描写天地。
陈梦雷:留都北郊白塔
百尺浮屠接塞烟,曾闻古刹自唐传。
雕栏映月澄空界,宝铎随风韵远天。
历历亭台斜照外,苍苍陵阙暮云边。
沧桑几阅人世间,梵唱依稀似昔年。
北郊白塔,在盛京地载门外崇寿寺内,《盛京通志》卷二十九载:
“崇寿寺内有塔一座,明万历中重修。碑记称此塔创于唐,尉迟恭监造。康熙三年(1664年),僧纲丁、祖惠等重修。”这座白塔,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大东区横街小学读书时,还与同学到塔下玩耍,后随沈阳城墙被扒掉,塔在50年代末期也被拆除。而从陈梦雷诗中所描绘,当年寺院盛况令人神往。
诗的首联突兀而起写白塔巍峨耸峙之貌:“百尺浮屠接塞烟”,“浮屠”,又作“浮图”,梵语“窣(sū) 堵波”(音译),即“塔”。全句说高耸的白塔缭绕着塞上烽烟。接下来说建塔历史悠久:“古刹自唐传”。颔颈两联描绘崇寿寺内外景物,渲染出一幅古寺风光图。先写寺院里雕栏映月碧空澄明,塔上的悬铃(宝铎) 随风摇响悠悠飘向远天。再写古寺外亭台座座沐斜阳,被苍松翠柏拥裹的昭陵浴暮云。尾联中感叹人生几阅沧桑之变,唯有寺院中声声梵唱还和当年差不多。
修史吟诗,建馆授徒,陈梦雷被流放十六年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第三次东巡,使他得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谒陵祭祖后,康熙帝幸临城中,读百官献诗,读到陈梦雷献诗后,不仅十分满意,还昭令赦免归京,让他陪侍皇三子诚亲王胤祉读书。
《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陈梦雷回京后,教授皇子读书悉心敬业,为此受到皇上恩典, 皇子礼遇。课余, 他利用胤祉的“ 协一堂”中藏书和自藏的约一万五千卷图书。编纂成《汇编》。这项工作他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开始,直至康熙四十五年方才完成。
并写成《进汇编后》上呈胤祉,得到高度赞许。在胤祉支持下,陈梦雷又经过十年的修改完善,到康熙五十一年时得以呈给康熙帝。康熙帝看后非常高兴,特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同时,命设“古今图书集成”馆,由胤祉、陈梦雷率一批官员继续进行增补,准其脱稿后刻印。
陈梦雷的才华得到康熙帝的赏识,特赐陈梦雷宅第一所于城北,并亲到其书斋,为其题写了联语:“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赐于陈梦雷,陈梦雷受此殊荣,特将书斋命名为“松鹤山房”。
但好景不长,命运多舛,噩运再次降临到他头上。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十一月,康熙帝玄烨病逝,皇四子胤禛继位,改元雍正。
胤禛登基后,便对昔日与他争位的兄弟进行报复。首先对他三哥胤祉身边的重要臣子开刀,一一排除。十二月十二日,雍正帝下旨,追究陈梦雷旧账,结果七十三岁的陈梦雷被流放到黑龙江卜奎(今齐齐哈尔),十九年后,即乾隆六年(1741年),九十二岁的陈梦雷客死卜奎戍所,魂断塞外。
陈梦雷前后花费二十二年心血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被雍正帝夺了过去,改派蒋廷锡到馆,由陈邦彦主持其事。待《古今图书集成》刻印完成时,在体例中只是将“志”改为“典”,其他均未改动,却把胤祉、陈梦雷两位真正功臣从编纂名单中删除,换上了蒋廷锡等人的名字, 真是天下之大, 无奇不有。
乾隆皇帝大阅图
历史记下了陈梦雷这位清初大学者的悲剧,也记下了他为发展清代文化的卓著功绩,包括在辽沈文坛所留下的美好的歌吟。陈梦雷一生著述收入《松鹤山房文集》和《松鹤山房诗集》传世。
在清代东北流人中,还有一些诗人写下许多吟咏盛京的诗词,如董国祥,是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吏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1600年) 初,因为贪官卢慎言寄收金银而被流放盛京尚阳堡。他博学多才,到尚阳堡后,曾主持纂修了清初东北第一部县志《铁岭县志》,他来往于尚阳堡与盛京城之间,曾写下《盛京纪述》《赠苗焦冥炼师(即景佑宫道士诗人苗君稷)》等。再如方式济,为桐城名家流人方登峄之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进士,官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1711年) 因《南山集》文字狱案之株连,与父亲方登峄一起被举家流放卜奎。虽身处逆境,仍吟诗著书不辍,其中纪行诗尤为出色。康熙五十六年年仅四十岁即卒于戍所。著作有《陆塘初稿》《出关诗》及《龙沙纪略》等行世,其中《出关诗》中收入许多吟咏辽沈的诗作。如《至广宁同年铁五显祖来迎》《盛京》等,他在北上卜奎时,所经孤家子、镇北堡等小镇、关口等处,也留有诗作,有兴趣者找来读读,可大增眼界,重温历史之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