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雪浪斋”,是定州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明清时期为“定州八景”之一。后人有诗赞到:“飞阁廊下雪皑皑,浪花千层玉芩苔。无风吹梨花千朵,有情月寒玉人来。”此后近千年间,世代的文人雅士,凭吊苏轼并咏叹雪浪石。乾隆皇帝曾多次驻跸定州,留下了多篇赞咏苏轼雪浪石的御笔石碑。
苏轼在定州,鼓励农民改良土地,治理荒沙,植树造林。他除了建设和完善定州西部的水田和塘泊,还推广种植水稻,带领边地军民种植桑枣槐树。
在定州文庙大院内,保存着两株古老的国槐,号称“东坡双槐”,相传是苏轼亲手种植的。这两棵槐树,历经千年而枝繁叶茂。东侧如凤凰展翅,西侧一株挺拔如神龙游天,所以,后人名为“神龙”和“凤舞”。
康熙四十一年,定州知州韩逢麻将苏轼的雪浪石从苏轼当年衙门后圃移置“众春园”内,盆唇刻苏轼《雪浪石铭》的诗:“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奇哉石骄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乾隆三十一年,赵州刺史李文跃从临城掘得一块太湖石,承置在雪浪石后面,安置在众春园皇帝行宫院内,乾隆皇帝御题“后雪浪石”。近代以来,几经战乱,苏轼的雪浪石和后雪浪石都长期埋没地下。60年代毛泽东主席派人询查苏轼雪浪石下落,1970年苏轼雪浪石和后雪浪石先后掘出,放置在众春园旧址内。时至如今,雪浪石已成为海内外藏石家收藏的一类名石。同时,雪浪石也与苏轼在定州的经历联系在一起,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