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第一个吃蟹的人

第一个吃蟹的人

文/余光

我国的吃蟹历史,由来已久。《逸周书?王斛》篇载,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成王时代,即有“海阳献蟹”之事。而让人感到巧合的是,此后至南北朝时,常熟地域内曾一度有过“海阳”县的建置,不知此“海阳”的典故。但隋朝时,阳澄湖大闸蟹已作为贡品,却是不争的事实。宋人陶谷《清异录》中说:“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上旋法械蟹壳,以全镂龙凤云贴上。”吴中即今苏州一带的阳澄湖地区。糟蟹、糖蟹则为当时的一种食蟹法——因其时交通不便,长途运输鲜活的大闸蟹,死多活少。所以,其名随着交通运输发达而逐步远扬。

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面目狰狞,张牙舞爪,还要钳人,第一个敢于吃蟹的人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相传几千年前,人类祖先已在江南陆地上定居栖息,从事着农耕劳作和水产捕捞。据1983年文物普查时,在沙家浜地区发现的崧泽、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考证,五千年前的这里,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高度。但由于江南地区通江海,多河湖,地势低洼,又雨量充沛,经常闹水灾,加之耕作技术落后,收成极低。有时即使丰收在望,但江湖河浜中,却有成群结队的“甲壳虫”爬到稻田中,放肆地偷盗谷粒。因虫形状凶狠,常用犀利的双螯伤人,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对其畏如虎狼,称其为“夹人虫”。不等太阳落山,就早早关门入室,还不敢点灯,害怕夹人虫循着灯光爬来捣乱。

后来,大禹到江南一带领导民众开河治水。他知人善任,通过调查走访,在阳澄湖区域内选拔了一位姓解的青年担任当地水利工程的总督,负责带领民工开挖河道,整修湖荡。可是入夜,工棚内刚点燃起火堆,就引来了黑压压一大片夹人虫,一只只口吐泡沫,潮水般汹涌而来。民工很快陷入了夹人虫组成的汪洋大海中,工地上顿时展开了一场人虫大战。但终因虫多人少,未多久,夹人虫吐出的泡沫,甚至把火堆也熄灭了。双方在黑暗中混战到东方发白,夹人虫才纷纷退入湖中,而好多民工却被夹人虫夹得遍体伤痕累累,鲜血淋淋,惨不忍睹。夹人虫的夜夜袭击,严重妨碍了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被大禹任命为“督工”的解壮士为此忧心忡忡,好几个夜晚睡不好觉。他察看地形后寻思良久,终于想出了对付夹人虫的好办法。是日,解壮士指挥民工筑起一座土城,把民工移至土城高处,并在土城四周掘出一条很深的围沟。待天黑,便在土城上燃起火堆,同时在火堆上烧水,把烧开煮沸的水不断地灌入围沟内。当夜,夹人虫果然向着火光席卷而来。但在攀越围沟时,纷纷跌落在滚烫的沸水中被活活烫死。当围沟里夹人虫的尸体越堆越高时,解壮士又 率民工用长钩移至别处,并继续在围沟内灌开水,保持沟内水温。这一夜,土城固若金汤,工棚里的民工安然无恙。而被烫死的夹人虫,却堆尸成山。

清晨,醒来的民工见被烫死的夹人虫浑身变得通红,又散发出一股股引人胃口大开的鲜美香味。但想起夹人虫活着时狰狩恐怖面目,谁也不敢轻易下口尝一下。解壮士早已闻到了夹人虫尸体发出的香味,就好奇地取了一只解剖起来。他先把甲壳掰开,里面透出的香味更浓了,又把螯、脚剥开,露出的肉雪白嫩粉。解壮干想,这么一大堆夹人虫的尸体若是能吃,岂不能大大补充民工们每日有限的口粮,而且或许还能以毒攻毒强身健体呢。但众人不敢吃,总得有人带头吃,身为督工,理应身先士卒,像神农氏尝百草那样先吃第一口。想到这里,解壮士就大着胆,先咬了一口“黄”,又咬了一口肉,谁知随着轻轻嚼动,满口生香,味道好极了,简直无与伦比,不知不觉中已把一只大大的夹人虫吃了下去。隔了一个时辰,解壮士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异常反映,就又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并招呼众民工一起享用。众民工见解壮士吃得如此津津有味,再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拿起夹人虫吃了起来。吃过的人个个称赞肉嫩味香,很快一大堆夹人虫被民工们咬嚼掰剥送进了“五脏殿”。不久,当地百姓获悉后,就也行动起来捉拿夹人虫食用。从此,人们再也不惧怕夹人虫了,原先被人畏如洪水猛兽的害虫,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佳肴.后来,人们为了感激和纪念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吃夹人虫的解壮士,就在他的姓氏“解”字下加一个“虫”字,并仍把夹人虫称为了“蟹”。因此,“蟹”字本身就暗含着解壮士是征服夹人虫,天下第一个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