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宜兴的美妙诗句

关于宜兴的美妙诗句

1.赞叹宜兴的名人名句

1.《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

又称《七碗茶歌》,在日本茶道界,至今推崇备至,其中名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至今传唱,可惜我们宜兴没有把这天然的绝好广告词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可惜了现在宜兴的茗茶产业: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神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合得苏息否?

2.《菩萨蛮.阳羡作》宋.苏轼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东坡居士,自然不用介绍,他对宜兴的喜爱,只一句“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就表达得无比传神。

3.《荆溪道中》明.文征明

扁舟十里下荆溪,落日苍凉草树低,绝巘凝晖知积翠,晚风吹水欲流澌。

行逢曲渚常疑断,遥听荒鸡近却迷。一片沙鸥明似雪,背人飞过野塘西。

文征明、徐桢卿,唐寅,祝允明齐称为“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又齐名称“明四家”

4、唐.白居易《夜闻贾州崔湖州茶山境会①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遥闻境会茶山夜, 珠翠歌童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 镫②前合作一家春。青娥③对舞应争妙,紫笋④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 蒲黄酒对病眠人。[注释]①茶山境会:茶山在唐时产佳茗进贡朝廷,故又名唐贡山,位于宜兴和长兴交界处。那时宜兴属常州,长兴属湖州。每年两州刺史在茶山境会亭聚会,***同品茗,择其佳者进献朝廷。②镫:与“灯”通。③青娥:少女。④紫笋:茶名,当时列为上品贡茶。

《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

宿酲寂寞眠初起,春意阑珊日又斜。 劝我加餐因早笋,恨人休醉是残花。

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兄弟东西官职冷,门前车马向谁家。

5.苏轼其它几首《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汲水煎茶》活水还将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青。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仍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 坐数山城长短更。

《爱玉女洞中水,既置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

欺谩久成俗,闹市有弃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作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 多防竟无及,弃之为长吁。 看这第三首题目,当可考证东坡与金沙寺、玉女洞之往事。

《楚颂帖》宋.苏轼

吾来阳羡(宜兴),船入荆溪,意思豁然。

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

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

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

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

屈原作《橘颂》,吾园落成,当作一亭,名只曰楚颂。

元丰七年十月二日。

2.描写美妙的诗句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蓬莱仕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睡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