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的五言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联对,是他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已在北方发生,但消息尚未传到长安。
这个时侯,诗人正从长安赶往奉先县,虽然描写途中所见所闻,其实是为了抒怀,以"穷年忧黎元"贯串全篇,忧"怀"国家前途、人民命运。从诗中,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杜甫用诗歌写实,是他的长项。他写过三吏、三别,都是如实地揭露当时的社会现象,暴露社会尖锐的矛盾。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联对,用现在人去理解,无外乎2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中国古代文学辞典》(贾传棠等编,文心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的注释,"朱门酒肉臭的臭读音为(ch?u)骨"。
它的意思是指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这种说明就有些变态,可以说为富不仁。第二种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和《杜甫诗选译》(倪其心、吴鸥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一版)的脚注,作"朱门酒肉臭的臭读(xi?) "。
臭是一种气味。'酒肉臭'是酒肉香味。它的意思是指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不管哪一种读法与理解,反正是对现实的描述。
杜甫的身份让他更加能够真实感受社会的不平等与差距。毕竟他是从富裕的家庭跌落到贫困线上,这其中的体验让他更加能感爱世态冷炎。他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的爷爷杜审言曾经是高官,名将杜预之后,到了他这一代却只是一介小官吏。
杜甫曾经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 屡受挫折, 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鲁迅曾经就为过一样深的感受,在呐喊中描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所以他写的小杂文很有哲理,意蕴深厚,若是没有这种亲身体会,自然写不如此深刻的小品文。杜甫的诗也是一样,就因为他有着切身体验,且亲眼所见社会底层的现实生活,才写如此生动,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见证社会的事实,所以人民称他的诗为诗史,他的人为诗圣。
他心系人民,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