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寻隐者不遇》原文与赏析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作者一般都作贾岛,但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卷二二八又署名孙革,题作《访羊尊师》,文字亦略有不同。
昔人有言“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语见《唐音癸签》卷三)。这首五绝之所以脍炙人口,其原因之一亦即在于它“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而它的这一小而大之妙,是由它的用意含蓄,出语舂容而形成的。
这首诗尽管所言情事极为简单,只不过是记叙诗人与童子的简捷对话,表明山中访人不遇而已。然而,我们总如食橄榄一般,食尽而味不尽,似有无限悠远之意,不尽之味潜藏在童子的寥寥数语中。稍加追究,我们会发现这种魅力就在于它通过淳而有味的诗句,渲染出一位颇具仙凤道骨的尊师,而这一位道者又似现未现,如置身于茫茫云雾之中,给人以一种莫测高深的神秘感,又似有某种感悟存于其中。当然这种意境还是由诗中具体的记叙中表现出来的。
首句 “松下问童子”,虽说仅是提出童子,但其实已涉及三个人: 问者、童子及其师。有问则必有询问之人,虽不写出问者,但已将问者即诗人置身于童子之前。这一句虽仅是记叙客观表象的话,不涉及所问内容,但从下一句童子的“言师”云云的答话中,诗人之所问者如何却是不说自明的。因此,尊师已隐然出现在诗人与童子之后。不仅如此,“松下”二字,不但点出了地点,隐然表明这是在山中,而且也以青松的形象渲染了气氛。松树,它挺拔苍翠,长青不凋。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既是高洁贞操的象征,也是仙家道者风概的化身。因此,此处的青松已渲染出一种仙家的气象; 实为衬托诗中的尊师而置此一物。诗的第二句是记叙童子的答话,呼应首句之问,但是是以诗人之口吻写出,而非径出童子之口。这一句点出了题中的“寻隐者”或“访羊尊师”,既是回答,又是补充了首句的询问内容,并且突出了道士。而其含蓄精彩处全在“采药”二字上。道士重修身养气,故多隐居山林野处,采药炼药自是其生活之一重要内容。因此,诗言采药去,则将诗人所访人物的身份,通过他的采药活动写明。而采药这一活动,既将道者行踪无定、不可寻访写出,为题中的 “不遇” 交待了必然性,同时采药本身,也使人将道者的非世俗人物的仙凤道骨气质从这含蓄的情节中体味出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同样是童子之答语,但稍与上句不同的是,这两句则是直接出自童子之口。细味童子之所答,可悟诗人在此之前,亦必有何处去寻师之问,故童子所答方如此。但此问诗中并未明白写出,仍与前二句一样,将此问寓于答句中。这也是此诗含蓄深藏的手法之一。以此更可感到此诗似有道者之机锋在焉。童子此处所答,出语舂容简淡,然而却深意内潜,颇具道家气味,令人似可从中悟出某种道理来。答语中的山,既呼应了首句的松下,又点明了其师采药之所在,更为下句之 “云深”埋下伏笔。可见前后确具有婉曲回环之妙。古诗中有 “云无心以出岫”(陶潜明 《归去来兮辞》) 之句,又有喻道人如野鹤闲云者。则此诗中之云深,也正以此烘云托月般地写出道士的超凡出俗,行止飘忽不定,悠游澹泊的仙家气象。再者,云深,自然是因山大,故云深也即山深。如此,则此尊师虽采药于此山中,然而云山深沉,峰壑茫茫,却不知其此时正涉足于何峰,采药于何云崖矣。如此,则道童欲指示其师之行踪而竟茫不知处,而寻者欲谒尊师而竟无处问津以导路,均如置于五百里云海中而茫茫无所得。至此,则诗中的那一派云海不仅使诗人迷茫,也会使读者在这一片云雾迷茫中沉思,反省,从中似有所了悟。而所了悟者何,这又是因人而有异的。这也正表现了此诗含蓄的魅力。
前人言绝句之法 “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唐音癸签》卷三)方为妙,此诗之好处亦正如此。